10月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胡正荣教授应邀莅临我校,指导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我校校长李崇光、党委书记路海华、副校长金国杰等热情接待胡正荣教授之后,学校在行政楼八楼理事会接待厅,举行了新闻传播学科与专业建设座谈会。李崇光和新闻与文法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系主任、实验室中心主任、专业负责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等出席了座谈会。新闻与文法学院院长吕尚彬教授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李崇光首先致欢迎辞。他对胡正荣教授亲临我校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李崇光介绍了学校发展历程及定位、建设情况、社会影响等,进而表示,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后,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提质突破,迫切需要胡正荣教授这样的学术掌门人级别大专家的指导与支持。
胡正荣教授说,学校领导这样重视和支持新闻传播学科和专业建设,这是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传播学科持续发展的最有利条件之一。他听取了该院常务副院长余林的专业与学科建设情况汇报,询问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等几个专业负责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开展了比较充分的指导和交流。
胡正荣所长为学校和新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他首先肯定了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和专业建设,总体上能够紧紧抓住技能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特点,聚焦融媒2.0实施建设,专业定位具体、清晰。他说,这些都让他“眼前一亮”。
针对新闻与文法学院三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提出的难点和困惑,胡正荣教授认为,这些问题是全国相关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尽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可能不同学校各有特色,但就我校的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他建议要抓住三个关键要素:其一,政策层面,把握国家对学科、专业的定位和要求。其二,行业需求层面,要吃透新闻传播产业发展需求,着力于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专家型”应用人才。其三,工作层面,开展专业和课程改造。应用型高校的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建设,要突出“技术所能”,而不是“技术何为”,要根据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逻辑,对专业拓宽或优化。例如,新闻学专业可以从数据新闻的可视化着力,探索智能化改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设置与行业认证模块对应的培养模块;广播电视学,则需要在视听传播的采写编播“打底”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数智化能力。
此外,胡正荣教授还结合他在湖北省新闻传播年会上的最新报告内容,强调了未来传播业者应具备的通识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技能点。他还根据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新近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精神,阐述了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守正”的基本点和“创新”的应变空间。
记者 何琬婷 廖芊
教工通讯员 余林
摄影 易霜剑 胡竣凯 付豪
编辑 丁炜刚 赵颖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2号 邮编:430064 电话:027-88426013 传真:027-88426111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武昌首义学院 鄂ICP备16000181号